g 波利亚,红波利亚纳游记攻略
1.外国战争事例
1941年11月15日,德军开始向莫斯科发起第二次进攻。1941年11月7日,希特勒正在设于腊斯登堡的“狼穴”大本营里,满心欢喜地等着包克能够给他带来攻占莫斯科的好消息,却万万没想到等来的竟然是红场阅兵这样一个绝妙的“好消息”。
斯大林在红场阅兵的消息,传到希特勒的耳朵里时,已是当天傍晚了。闻听此言。希特勒大发雷霆:“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斯大林竟然能在德国空军的机翼底下,检阅部队!这是对帝国空军的公然蔑视,蔑视!”希特勒歇斯底里发作了一阵子,觉得还不足以消除心头之恨,于是大声喊道:“哈尔德,你马上与包克联系,问问他,为什么在今天放过了俄国人?难道他对俄国连最起码的常识都没有吗?不知道11月7日这一天对他们有多么重要,因而对我们来说也就十分重要吗?红场阅兵……这是一种挑衅,赤裸裸地挑衅!对这种挑衅,只能用炸弹加倍惩罚!告诉包克,今天晚上必须对莫斯科实施最猛烈的空袭!”恼怒之下的希特勒立即调兵遣将并敦促包克再次从地面进攻莫斯科。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将组成两大重兵突击集团,从莫斯科的西北和西南两翼实施突击。赫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与赖因哈特的第3装甲集群并拢,在施特劳斯第9集团军的配合下向沃洛科拉姆斯克、克林方向进攻,力争从西北接近并迂回包抄莫斯科,如有可能就从北面突破。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向高图拉、卡希拉、科洛姆纳进攻,从南面逼近莫斯科。而莫斯科以西宽大的正面,则由克鲁元帅的第4集团军实施攻击。这样,在战役打响后,力求形成这样一种态势:在莫斯科周围,兵力部署犹如一个半张开的巨掌,上边是并拢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下面是最粗的大拇指,中间则是密不透风的手掌心儿。希特勒认为,这个“巨掌”对莫斯科既可以掐,又可以捏,直至将它死死地攥在手心里!
希特勒对他的这份“杰作”可说是极为满意,于是向部队下达了战斗指令:从11月13日起,中央集团军群全线开始进攻,目标——莫斯科!
莫斯科成千上万的军民在“坚决死守莫斯科”战斗口号的鼓舞下,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每一寸土地上与法西斯展开了拼死作战,使德军每前进半步都要付出无数血的代价。但德军在开始的几天总算还给希特勒争气,进攻频频得手,推进速度虽说不是太快,但却一步步地向莫斯科逼近。而随着德军的逼近,苏军的抵抗也越来越顽强,常常是打得整营、整团地不剩一人为止。到12月3日,德军第4坦克集团军在遭受重大损失后攻占了红波利亚纳。
这个红波利亚纳,今天已改名为梅季希,它是在莫斯科西北郊,距莫斯科仅有27公里,从这里坦克最多一个小时便能抵达莫斯科城。闻讯赶来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陆军元帅包克站在塔楼顶部,手拿望远镜,当克里姆林宫尖顶那颗闪闪发光的红星尽收眼底时,他嘴里低声自言自语:“看到了,红星……我总算看到莫斯科了……”
然而,包克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不仅是他此生此世所能到达的距莫斯科最近的地点,而且也是德国军队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看到莫斯科。他很快就发现,那颗红星是那么地可望而不可及,它虽然近在咫尺,却又像天空的星星一样是那么的遥远、遥远……
12月初,莫斯科已是寒冬季节。白皑皑的莫斯科郊外,凛冽的寒风裹着卷起的层层雪浪,阵阵呼啸,铺天盖地而来,就仿佛要把整个大地吞没似的昼夜不停。
温度计的水银柱在急剧下降。在这零下4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一些身着单衣,紧裹破毛毯的德国官兵在呼啸的北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他们一边哆嗦,一边捉身上的虱子。在田野上、堑壕边,顿河冰水中,到处可见冻僵了的德国兵尸体,而那些已冻得奄奄一息的士兵们,望着满天越下越大的鹅毛大雪,都在绝望中无可奈何地痛苦呻吟着。
1941年12月4日,苏第16集团军在红波利亚纳地区发起反击。红波利亚纳镇几易其手,苏军与德军在镇外展开坦克战,镇内则进行巷战。战斗异常激烈,整整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天黑,苏军终于把德军逐出红波利亚纳。
与红波利亚纳地区相仿,莫斯科周围其他地区的战斗也是呈白热化状态,战斗的双方就犹如角逐的足球场,德军的前锋已将球带入禁区,正在寻找一切机会企图“破门”而入,而苏军“后卫”也是拼命扑救、补位,死死地保护着自己的大门。双方都是不遗余力,而且双方都知道这是最后关头,谁能坚持住,谁就能取胜。12月5日,对苏军来说是整个莫斯科保卫战最关键的一天,而纳粹将领们则称之为“最黑暗、悲惨的一天”。这一天,德军在环绕莫斯科周围320多公里的半圆型阵地上,全线被苏军制止住了。不仅如此,古德里安自从他那支所向无敌的装甲部队踏平波兰以来,第一次被迫后撤,以便在坚硬的冰天雪地上组织起一道防线。然而,德国人已经什么都来不及了,苏军的反攻开始了。
1941年12月6日,大雪铺天盖地,整个战区一片银白。朱可夫的西方面军首先从莫斯科的西北发起了反攻,接着在莫斯科前沿北起加里宁、南至叶列茨长达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苏军7个军团和2个骑兵军——共计100个师全线出击。
听到反攻的消息和命令,红军将士们无不兴奋异常。半年来失败的耻辱、退却的痛苦、对入侵者的仇恨,此刻都将转化为一种巨大的能量,推动着他们对疲惫不堪的德军发起猛烈的攻击。他们都怀着这样一个心愿:“是该出口气了,让法西斯看看上西天的路,也让他们尝尝背后挨枪子儿的滋味!”
反攻的第一天,科涅夫率领的加里宁方面军就突破了德军的防御前沿,越过封冰的伏尔加河上游之后,猛扑筋疲力尽的德军。他们进展神速,很快就插进到德军第9集团军的右翼,到达了德军后方大约20公里的图尔吉诺沃。
第29、第31集团军在当天即渡过伏尔加河,对固守在加里宁的德军第9集团军的交通线构成严重威胁。第30集团军在骁勇善战的列柳申科将军率领下,迅速击溃德军在德米特罗夫西北的抵抗,冲向克林地区,威胁着德军第3、第4坦克集群的后方。库兹涅佐夫率第1突击集团军在德米特罗夫以南进攻,并越过莫斯科和加里宁铁路。
第20和第16集团军的进攻更是顺利,12月9日,第20集团军粉碎了德军的顽强抵抗,将德军驱逐出索尔奇诺戈尔斯克,12月8日,第16集团军解放了克留科沃,并开始向伊斯特拉水库发起进攻。此外,戈沃罗夫将军指挥的第5集团军也积极向前推进,从而有力地保证了第16集团军的进攻。
在参加反攻的部队中有新从内地及远东地区调来的,也有长期坚守莫斯科防线的;有新入伍的,也有久经沙场的。这样一支有着步兵、炮兵、坦克兵、骑兵和空军组成的强大反击兵力,是德军做梦也没有想到的。等到包克反应过来,苏军的攻势已是锐不可当。从12月7日起,反攻速度不断加快,反攻的前3天,苏军便推进了30公里至50公里,而且攻势一浪高过一浪,战果也越来越大。
在反击中为扩大战果,斯大林特意将西方面军航空兵的飞机增加至1000多架,这大大超过了德中央集团军群的飞机数量。强大的反击部队在航空兵的有力支援下,越战越勇,到1942年1月初,苏军完全击溃了窜至莫斯科城下的德中央集团军群的突击兵团,德军被迫后退100公里至250公里,从而解除了德军对莫斯科的直接威胁。
当苏军发起反击时,正在受冻挨饿的德军不得不在没有足够冬季装备的条件下进行激烈的战斗,他们伤亡惨重,根本无力阻止苏军的攻势,防线到处出现危机并被迫撤退。德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元帅几天前,还准备乘坐第一辆坦克冲进莫斯科城,现在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并且准备将他的部队撤往库尔斯克-奥廖尔-勒尔一线作为德军的“冬季阵地”。
外国战争事例
莫斯科成千上万的军民在“坚决死守莫斯科”战斗口号的鼓舞下,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每一寸土地上与法西斯展开了拼死作战,使德军每前进半步都要付出无数血的代价。但德军在开始的几天总算还给希特勒争气,进攻频频得手,推进速度虽说不是太快,但却一步步地向莫斯科逼近。而随着德军的逼近,苏军的抵抗也越来越顽强,常常是打得整营、整团地不剩一人为止。到1941年12月3日,德军第4坦克集团军在遭受重大损失后攻占了红波利亚纳。
这个红波利亚纳,今天已改名为梅季希,它是在莫斯科西北郊,距莫斯科仅有27公里,从这里坦克最多一个小时便能抵达莫斯科城。闻讯赶来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陆军元帅包克站在塔楼顶部,手拿望远镜,当克里姆林宫尖顶那颗闪闪发光的红星尽收眼底时,他嘴里低声自言自语:“看到了,红星……我总算看到莫斯科了……”
然而,包克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不仅是他此生此世所能到达的距莫斯科最近的地点,而且也是德国军队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看到莫斯科。他很快就发现,那颗红星是那么地可望而不可及,它虽然近在咫尺,却又像天空的星星一样是那么的遥远、遥远……
12月初,莫斯科已是寒冬季节。白皑皑的莫斯科郊外,凛冽的寒风裹着卷起的层层雪浪,阵阵呼啸,铺天盖地而来,就仿佛要把整个大地吞没似的昼夜不停。
温度计的水银柱在急剧下降。在这零下4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一些身着单衣,紧裹破毛毯的德国官兵在呼啸的北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他们一边哆嗦,一边捉身上的虱子。在田野上、堑壕边,顿河冰水中,到处可见冻僵了的德国兵尸体,而那些已冻得奄奄一息的士兵们,望着满天越下越大的鹅毛大雪,都在绝望中无可奈何地痛苦呻吟着。
1941年12月4日,苏第16集团军在红波利亚纳地区发起反击。红波利亚纳镇几易其手,苏军与德军在镇外展开坦克战,镇内则进行巷战。战斗异常激烈,整整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天黑,苏军终于把德军逐出红波利亚纳。
与红波利亚纳地区相仿,莫斯科周围其他地区的战斗也是呈白热化状态,战斗的双方就犹如角逐的足球场,德军的前锋已将球带入禁区,正在寻找一切机会企图“破门”而入,而苏军“后卫”也是拼命扑救、补位,死死地保护着自己的大门。双方都是不遗余力,而且双方都知道这是最后关头,谁能坚持住,谁就能取胜。12月5日,对苏军来说是整个莫斯科保卫战最关键的一天,而纳粹将领们则称之为“最黑暗、悲惨的一天”。这一天,德军在环绕莫斯科周围320多公里的半圆型阵地上,全线被苏军制止住了。不仅如此,古德里安自从他那支所向无敌的装甲部队踏平波兰以来,第一次被迫后撤,以便在坚硬的冰天雪地上组织起一道防线。然而,德国人已经什么都来不及了,苏军的反攻开始了。
1941年12月6日,大雪铺天盖地,整个战区一片银白。朱可夫的西方面军首先从莫斯科的西北发起了反攻,接着在莫斯科前沿北起加里宁、南至叶列茨长达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苏军7个军团和2个骑兵军——共计100个师全线出击。
听到反攻的消息和命令,红军将士们无不兴奋异常。半年来失败的耻辱、退却的痛苦、对入侵者的仇恨,此刻都将转化为一种巨大的能量,推动着他们对疲惫不堪的德军发起猛烈的攻击。他们都怀着这样一个心愿:“是该出口气了,让法西斯看看上西天的路,也让他们尝尝背后挨枪子儿的滋味!”
反攻的第一天,科涅夫率领的加里宁方面军就突破了德军的防御前沿,越过封冰的伏尔加河上游之后,猛扑筋疲力尽的德军。他们进展神速,很快就插进到德军第9集团军的右翼,到达了德军后方大约20公里的图尔吉诺沃。
第29、第31集团军在当天即渡过伏尔加河,对固守在加里宁的德军第9集团军的交通线构成严重威胁。第30集团军在骁勇善战的列柳申科将军率领下,迅速击溃德军在德米特罗夫西北的抵抗,冲向克林地区,威胁着德军第3、第4坦克集群的后方。库兹涅佐夫率第1突击集团军在德米特罗夫以南进攻,并越过莫斯科和加里宁铁路。
第20和第16集团军的进攻更是顺利,12月9日,第20集团军粉碎了德军的顽强抵抗,将德军驱逐出索尔奇诺戈尔斯克,12月8日,第16集团军解放了克留科沃,并开始向伊斯特拉水库发起进攻。此外,戈沃罗夫将军指挥的第5集团军也积极向前推进,从而有力地保证了第16集团军的进攻。
在参加反攻的部队中有新从内地及远东地区调来的,也有长期坚守莫斯科防线的;有新入伍的,也有久经沙场的。这样一支有着步兵、炮兵、坦克兵、骑兵和空军组成的强大反击兵力,是德军做梦也没有想到的。等到包克反应过来,苏军的攻势已是锐不可当。从12月7日起,反攻速度不断加快,反攻的前3天,苏军便推进了30公里至50公里,而且攻势一浪高过一浪,战果也越来越大。
在反击中为扩大战果,斯大林特意将西方面军航空兵的飞机增加至1000多架,这大大超过了德中央集团军群的飞机数量。强大的反击部队在航空兵的有力支援下,越战越勇,到1942年1月初,苏军完全击溃了窜至莫斯科城下的德中央集团军群的突击兵团,德军被迫后退100公里至250公里,从而解除了德军对莫斯科的直接威胁。
当苏军发起反击时,正在受冻挨饿的德军不得不在没有足够冬季装备的条件下进行激烈的战斗,他们伤亡惨重,根本无力阻止苏军的攻势,防线到处出现危机并被迫撤退。德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元帅几天前,还准备乘坐第一辆坦克冲进莫斯科城,现在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并且准备将他的部队撤往库尔斯克-奥廖尔-勒尔一线作为德军的“冬季阵地”。
卡迭石之战
公元前1304—前1237年
埃及与赫梯
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
叙利亚卡迭石要塞
争夺地区霸权
埃及军队2万人,战车2000辆;赫梯军队2万人,战车2500辆。
埃及军队未能夺取卡迭石要塞,被迫撤军反埃。在此以后的16年中,两国战争不断,双方都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步兵与战车协同,要塞守备战与野战结合,是这次会战的主要特点。
亚述战争
前744—前605年
亚述帝国与乌拉尔图国等20余国
争夺地区霸权
叙利亚、巴比伦、埃及、埃兰、阿拉伯、米底等地区
争霸与反争霸的战争
亚述帝国先后对20余国进行征服,被征服的各国联合打击亚述帝国。
亚述帝国于前743年战乌拉尔图和北叙利亚六国获胜,俘敌72950人。前739年征服和将服了叙利亚等19国。前691年埃兰联合别国进军亚述,未成功。前652年埃兰和联军与亚述激战三年而失败。前612年加勒底和米底联军攻占帝国首都,亚述国王自焚于宫中,亚述帝国灭亡。
希波战争
前492年—前449年
希腊与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军事扩张
希腊、波斯
侵略战争
双方参战兵力35万人,战船1400多艘。
战争第一阶段(前492—前479年)波斯军三次远征希腊,被希腊军队击退。前490年,波斯军队5万人,战船近400艘,第二次远征希腊,双方进行了马拉松会战。希腊军队以万余兵力应战,歼敌6400人,创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之一。前480年波斯军25万人,战船1000艘,第三次远征希腊。希腊联军10万人,战船450艘应战,大败波斯军,转入反攻。战争第二阶段(前479—449年)希腊转入进攻,由防御性的正义战争转变为侵略战争,希腊大败波斯军。雅典从此成为爱琴海地区的霸主。
百年战争
1337年—1453年
英国与法国
英争夺领地;法国为把英军驱逐出境
法国
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战争第一阶段英军入侵,法军连连败北,丧失领土,1360年被迫签定和约,割让领土给英国。1369年,战争第二阶段开始,法军收复大部失地,至1396年缔结20年停战协定。1415年英军在诺曼底登陆并攻占巴黎。1420年法被迫签定丧权辱国的条约。随后法以游击战与正规战相结合,于1436年收复巴黎,至1453年法取得最后胜利,收复了境内全部失地。
三十年战争
1618年—1648年
哈不斯堡王朝同盟(西班牙、奥地利等)和反哈不斯王朝同盟(法国、瑞典、丹麦、荷兰、德意志等国)
争夺欧洲的霸权
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会战规模一般由双方兵力3-8万人进行作战。此战是第一次全欧国际性的战争。
战争经历四个阶段,先后进行20次较大的会战。以反哈不斯堡集团的胜利结束了这场战争。欧洲霸权转到法国之手。此战首次运用线式战术,炮兵成为独立兵种,并广泛运用于野战。
七年战争
1756年—1763年
英国、普鲁士同盟和少数德意志诸侯国为一方;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和瑞典、萨克森、西班牙及多数德意志诸侯国为一方。
争夺殖民地和地区霸权
战场遍及欧洲、北美、印度和海上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1758年战局中,反普同盟军队31.6万人;普方军队14.5万人。1759年反普军队35.2万人,英普同盟军队22.2万 人。
战争初期法国取胜,并战胜了英国舰队。1758年经过占领加拿大、路易斯安娜一部分和法属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762年,俄国退出反普联盟,将占领的全部领土归还普鲁士并与普联盟。此举使普转危为安,导致法奥俄同盟瓦 解。各国相继停战议和。此战,英国获益最大,从此成为海上霸主。
拿破仑战争
1792年—1815年
法国为一方;英国、奥地利、俄国、普鲁士等国结成的七次反法联盟为一方。
反法联盟为镇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为在欧洲建立政治经济霸权
欧洲大陆为主、波及埃及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反法联盟军队先后计用50万、70万人对法作战;法军60万人。
第一次反法联盟英普等七国联军入侵法国失败;第二次反法联盟解体;第三次反法联盟破灭;第四次反法联盟崩溃;第五次反法联盟消失;第六次反法联盟获胜,拿破仑退位;第七次反法联盟获胜,拿破仑再次退位。1812年,拿破仑率60万大军入侵俄国,曾攻占莫斯科,至12月底丧失军队50万,以惨败告终。拿破仑战争,从一连串的胜利走向最后失败。拿破仑战争对于向欧洲扩展革命构想,促进旧封建制度的解体,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并为欧洲许多国家建立资本主义体系扫清了道路。
克里木战争 亦称东方战争
1853年—1856年
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 其、撒丁四国联盟
俄国争夺黑海海峡并向巴尔干半岛扩张;英、法向中进东扩张。
俄国争夺黑海海峡并向巴尔干半岛和多瑙河、高加索战区,并波及到波罗的海、白海、勘察家半岛。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盟方参战兵力100万,俄国参战兵力70万。
战争中各国损失兵力:俄军为52.2万余人,士军近40万人,法军9.9万人,英军2万人。1856年3月,战争双方签定《巴黎和约》规定:交战双方各自交换占领的地区;俄、土不能在黑海保留舰队和海军基地;俄国拆除黑海沿岸的要塞;放弃对奥斯曼帝国境内东正教臣民的“保护权”,承认多瑙河在国际监督下的通航自 由。俄国的失败,丧失了在欧洲的优势地位,加深了农奴制的危机,为60—70年代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普法战争
1870年—1981年
法国与普鲁士;意大利志愿军同法国人民抗击普军侵略
普鲁士为统一德意志并占领法国战略资源区阿尔萨斯洛林;法国为住址德意志统一,保持在欧洲的霸权和战量德意志领 土。
法国、普鲁士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参战兵力:普军47万人,法军22万人。
法国于1870年7月19日对普宣战,因未准备好,于8月2日才发起进攻。普军争取了准备的时间,于8月4日转入进攻,越过国境。9月1日,两军决战,法军大败。9月2日,法皇拿破仑三世、麦克马洪元帅及39名将军率8.3万士兵在色当向普军投降。9月4日,法国爆发革命,成立法兰西第三帝国。9月19日普军保卫巴黎。巴黎工人阶级奋起抗敌。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成功,成立巴黎公社,后失败。
日俄战争
1904年2月—1905年9月
日本与俄国
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近而争夺亚太地区霸权
中国辽宁省和渤海为主要战场朝鲜、日本海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战争前夕,日军20万人,经动员增至37.5万人,舰艇80余艘,26万吨。俄国常备军113.5万人,预备役350万人,在远东仅10万人。辽沈之战,日投入兵力13.5万人,俄军15.2万人。奉天之战日军25万人,俄军30万人。参战总兵力日军110万人;俄军120万人。
日俄战争是帝国主义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战争。战争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俄国停泊于旅顺口外的太平洋第1分舰队开始。战争中,日军伤亡。被俘21万人,损失舰艇91艘,消耗战费17.2亿日元。俄军伤亡被俘27万人,损失舰艇98艘,消耗战费20亿卢布。日本战胜俄国。美国出于自身利益,出面调解,1905年8月,日俄两国在美国举行会谈,9月5日签定《朴茨茅斯和约》。战后,俄国退守中国东北北部,朝鲜和中国东北南部则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7月—1918年11月
以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同盟国为一方;以俄国、法国、英国、意大 利、美国、日本、中国等协约国为一方。
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 权。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和经济危机等矛盾加剧导致的战争
欧、亚、非三大洲和大西 洋、太平洋、地中海。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先后卷入战争的36个国家总人口5亿,战略展开地区407万平方公里。参战军队约7000万人,其中同盟国军队2285万人,协约国军队4218万人。
战争由同盟国发动,历时4年又3个月。1918年9月26日协约国发起总攻后,保加利亚、土耳其、奥匈、德国先后在4—46天内投降,协约国获胜。战争中协约国军队损失210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军队损失1540万人,其中死亡338万人。交战双方消耗战费1863亿美元。战争中首次出现了经济动员,1917年为战争服务的工人数,俄国占工人总数的76%,法国占57%,意大利占64%,美国占31%,德国占58%,战争引起革命,1917年 11月7日,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并宣布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0年9月—1945年9月
以德、意、日法西斯集团为一方结成轴心国联盟;以 中、苏、美、英等为一方,结成反法西斯联盟。先后参战国61个。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的矛盾, 德、意、日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而导致了这次大战的爆发。
欧洲、亚洲、非洲和四大洋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61个参战国,参战军队1.1亿人,参战国人口17 亿。战场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波及40个国家和四大 洋。
战争历时6年,以德国闪击波兰开始,日本投降结束。战争中军队死亡人数1690万(一说5133万),军队受伤人数3500万人,敌对双方共消耗战费11170亿美元(一说15000亿美元)。消耗弹药,美为690万吨。欧洲国家战争中损失财产总值2600亿美元。在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了核武器。这次大战的结果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
朝鲜战争
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北朝鲜军队与南朝鲜军队以及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先后参战国家16个,另有5个国家派出了医疗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
朝鲜为统一、解放祖国而进行的革命战 争。美国介入后,转化为反侵略战争。
朝鲜南部和北部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敌对双方总兵力最高峰时为300余万人,兵力对比为1∶1.4
中朝军队在战争中共歼灭敌人109万人(其中美军39万人),将敌人打回到三八线,迫使美帝国主义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美消耗战费540亿美元,弹药278.8万吨。战争中,美军进行了细菌战。
越南抗美战争
1961年—1973年1月
越南与美国。南朝鲜、澳大利亚、菲律 宾、新西兰、泰国也卷入了这场战争。中国政府除给越南武器、弹 药、粮食、被服、巨款无偿援助外,并先后派出防空、工程、铁道、后勤部队32万人支持越南抗美战争。
美国支持吴庭艳集团镇压南方人民的反独裁斗争,阴谋变越南南方为美国的殖民地和军事基地
越南南、北方,柬埔寨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1964年西贡军队35万人,1965年侵越美军18.5万人,1年后增至54.3万人,1966年美要求南朝鲜出兵4.9万,泰国出兵1.3万人,澳大利亚出兵8000人,菲律宾2000人,新西兰850人。1967年美伪军达130万人。最大规模的进攻,美伪军65万人。
越南人民抗美战争(1961—1973年),经历11年1个月。1964年8月,美开始对北越轰炸。1970年美军入侵柬埔寨,将战争扩大到整个印度支 那。在印支军民的打击下,美军于1973年3月、4月间,南方人民发动西原等三大战役,4月30日解放西贡,战争结束。美军在战争中死亡6万人,伤30余万人,损失飞机9000架,消耗弹药1400万吨,战费2000亿美元。
第四次中东战争 又称十月战争
1973年10月6日—1973年10月24日
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 丹、科威特、突尼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与以色列
埃、叙为收复失地和摆脱 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
埃及、叙利 亚、以色列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阿联参照战兵力52.4万人,以色列40万人。以阿双方兵器对比:坦克1700∶4100(辆)飞机600∶1520(架)装甲车3000∶4320(辆)大炮570∶2055(门)防空导弹连10∶112(个)舰艇61∶147(艘)
10月6日14时,埃、叙集中优势兵力对以色列实施了突然袭击。在北线,当日突破以军防线;西线也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以军10日在北线转入进攻;在西线,14日迫使埃军撤回进攻出发阵地。24日双方停火。战争双方损失坦克约3000辆,装甲车1250辆,飞机573架,舰艇12 艘。消耗战费100亿美元。死亡11370人。
马岛战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之站
1982年4月2日—1982年6月14日(74天,其中实际战斗日为36天)
阿根廷与英国
争夺马岛主权
马岛及附近海域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参战兵力:英舰艇118艘,飞机270架,地面部队0.9万人。阿方舰艇22艘,飞机370架,地面部队1.3万人。
4月2日,阿军4000人在马岛登陆,岛上英军投降;3日阿军占领南乔治亚岛。英迅速作出反应,3日成立战时内阁,决定派出特别舰队重占马岛,5日舰队主力起航,12日对马岛实施海上封锁,25日占南乔治亚岛,30日舰队主力到达马岛海域,5月21日英军在马岛登陆,6月14日,守岛阿军投降,英军重占马岛。英损失舰艇18艘、飞机30余架,伤亡、被俘1200余人。阿损失舰船5艘,伤6艘,损失飞机100余架,伤 亡、被俘1.37万人,英消耗油料50万吨,弹药15000吨。
美军袭击利比亚 两次
①1986年3月24日—1986年3月25日 ②1986年4月14日—1986年4月15日
美国与利比亚
美宣称为“向全球的恐怖分子开战”的依次惩罚性军事行动
地中海与利比亚首都、班加亚、西迪比拉尔港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美3个航空母舰编队和从英国起飞作战飞机24架,加油机30架。利军拥有飞机500架,舰艇50艘
第一次袭击,美起飞舰载机,越过利全部的“死亡线”,诱利还击后,美开始空袭。此战利损失导弹艇7艘,防空导弹阵地的主要设备全部被摧毁。第二次空袭,由航母起飞飞机15架,由英国基地起飞作战飞机24架,加油机30架,10小时往返10000公里,空中加油6次,空袭利总参谋部、总统住宅、机场、恐怖活动总部,训练基地等目标,炸毁了飞机14架,炸死100多人(含总统女儿),炸伤600余人。美机被击落1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