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江公园简介-岐江公园位置
1.浅析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与发展?
2.高人指点!!!建筑中的名词解释:“定位轴线” “材料找坡” 和 “文脉”*******!!!!!
浅析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与发展?
硬质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作为现代、后现代设计中的重要元素,硬质景观在改变设计品位和景观环境质量的同时,还体现了现代科技对景观作品的驾驭能力。本文总结了硬质景观的定义,提出新的分类,并初步归纳了硬质景观设计在不断进步的发展历程中的新思路,力求启迪设计者将硬质景观设计不断推陈出新。
1、相关概念
1.1景观
景观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从美学概念到地理学概念再到生态学概念三个阶段。16世纪末,“景观”主要被用作绘画艺术,泛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后来,“景观设计”一词是吉尔伯特·密森(GilbertMeason)最早使用。1899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成立,标志着现代意义的景观设计正式产生。第三阶段的景观是生态学概念的景观——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总之,地理学界和生态学界所论及的“景观”总的来说还是属于一种自然科学的范畴,而景观设计学则是一门自然与人文相交叉的学科。它应该是同时具备景观形态研究、景观生态研究和景观的人性化研究三个层次。
1.2硬质景观
硬质景观(HardLandscape)是英国人M.盖奇(MichaelGage)和M.凡登堡(MaritzVandenberg)在其著作《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中创造并首次提出的,意指相对于植物的软质景观而言。即城市景观分成以植物、水体等为主的软质景观和以人工材料处理的道路铺装、小品设施等为主的硬质景观两部分。本文结合王春沐对居住区硬质景观的定义,认为城市硬质景观即城市中以游憩、使用、观赏为主要功能的场所内,以道路环境、活动场所、景观设施等为主的景观。广义上说,除了城市绿化、水体和建筑物以外的有形物,都可认为是硬质景观。其内容包括步行环境(含地面铺装、踏步、坡道、挡土墙、围栏、栏杆、墙及屏障)景观设施(含照明、座椅、垃圾箱、雕塑小品、电话亭、信息标志、护柱、种植容器、自行车停车场)活动场所(游乐场、休闲广场、运动场)车辆环境四大部分。
2、硬质景观的分类
硬质景观分类有很多种,如根据美学原则可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的硬质景观;根据设计要素又可分为步行环境、车辆环境、街道小品三类。还有根据硬质景观使用用途分为类形成的道路、驳岸、铺地、小品四类。本文主要从硬质景观的景观功能出发,将其分为实用型、装饰型和综合功能型景观三大类,再在此基础上划分。
2.1实用型硬质景观
实用型硬质景观包括道路环境、活动场所和设施小品三类。其中,道路环境又由步行环境和车辆环境组成,主要包括人行道、游路、车行道、停车场等;活动场所包括游乐场、运动场、休闲广场等;设施小品即照明灯具、休息座椅、亭子、公共停靠站、垃圾箱、电话亭、洗手池等。这类景观是以应用功能为主而设计的,突出体现了硬质景观使用功能强大、经久耐用等特点。
2.2装饰型硬质景观
装饰型硬质景观以街道小品为主,又分为雕塑小品和园艺小品两类。现代雕塑作品种类、材质、题材都十分广泛,已经逐渐成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艺小品即园林绿化中的山置石、景墙、花架、花盆等。这类景观是以装饰需要为主而设置的,都具有美化环境、赏心悦目的特点,体现了硬质景观的美化功能。
2.3综合功能硬质景观
一些硬质景观同时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特点。如设施小品中的灯具、洗手池、坐凳、亭子等,既具有使用功能,也具有美化装饰作用;装饰小品中的山、花架、喷泉等,既是观赏美景的对象,也是人们休憩游玩的好去处。这类具有综合功能硬质景观设计正是体现了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统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3现代硬质景观设计的新思路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进入到艺术设计领域,也丰富了当代景观设计的语汇。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造园材料的丰富及景观设计思潮的不断创新,使硬质景观材料和设计思潮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向新的方向不断完善。许多在它们刚出现时让人不可思议的表现手法,现在已出现在景观作品中,而且收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
3.1后现代主义符号学诠释新景观
“符号学”最初是研究语言学上的符号(Sign)或象征(Symbol)的学科,后被运用到心理学、哲学和艺术研究的领域,随后出现了建筑符号和城市空间的符号学。“景观作为符号”是后现代主义的景观观,后现代主义景观的符号类型又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三种。
现代硬质景观由于其材料丰富、可塑性强、功能多样等特点,能够充分体现和发扬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的设计思潮。利用景观符号的“形”,使使用者体会到设计作品的“意”,进而传达现代设计的“神”,正所谓聚“形”、延“意”、传“神”,在审美和内涵两方面得到了超越。
后现代主义设计师也在不断探索对景观符号的应用。文丘里在富兰克林庭院的设计中,利用不锈钢骨架模拟原有建筑,创造出历史效果。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新奥尔良广场,以历史片断、夸张的细部及舞台剧似的场景,赋予场所“杂乱疯狂的景观”。
3.2材质色彩创造“软”的质感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汇聚成一种国家的文化的特征:色彩是一个丰富而又生动的主题,他是一种符号,一种形式,一种象征,也是一种文化。”在很多发达国家,对城市整体景观、街道和社区的色彩都进行规划。城市的标志色彩又由总体色彩(主要由建筑构成)和近人尺度的城市硬质景观色彩(主要由人行道及广场铺装、各种标示广告牌及城市设施的用色)构成。虽然硬质景观大多材质坚硬,在心理上给人坚定、理性、现代的感觉,难以有亲近感。但多种人工原料色彩的可控制性,使硬质景观比植物,水体等软质景观具有更丰富的颜色选择,通过色彩的调和,形成与软质景观一样有亲和力的空间。
在景观设计中运用色彩的代表人物如玛莎.施瓦茨。她设计的“面包圈花园”(BagelGarden),将面包作为园林造景的一部分,以面包圈的**和沙砾的紫色作对比,创造了一种家庭氛围。再如,明尼阿波利斯市联邦法院前广场,鲜明的色彩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可识别的景观设计”。
3.3注重景观形式与社会生态的统一
景观设计是为公众服务的,其目的是改善人居环境。现代硬质景观设计不同与传统设计的方面,就在于它还考虑诸多不能由视觉显现的设计因素,如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生态建设等。因此说现代硬质景观设计是形式与社会、生态的统一,是社会、自然、艺术的综合体。
我国中山岐江公园及彼得.拉茨设计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都是将硬质景观与社会、生态的设计相结合的范例。两个设计都是使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生,保留了工厂基址生态的和视觉的特点,也保留了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4、结论
硬质景观是城市景观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造型丰富,材料繁多,而又充分显现了现代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受设计者的青睐,使用者对硬质景观的需求和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硬质景观的设计和发展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关键环节,而硬质景观的社会、文化、功能等各方面的效果,正是可以调控人与自然关系的砝码之一,甚至成为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只有认真探讨硬质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理解硬质景观设计的新思路,才能在设计中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1]廖艳红.试论城市硬质景观的设计与建设[J].中外建筑,1999,(2):5.
[2]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杨锡荣.现代景观设计的方法论初探[D].南宁:广西大学.2004.2.[4]M.盖奇(MichaelGage),M.凡登堡(MaritzVandenberg)城市硬质景观设计[M].张仲一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5]王春沐.居住区开发空间中硬质景观的规划与设计[J].北京园林,2005,21(2):7.[6]陈开森.浅析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9(3):125-126.[7]廖艳红.试论城市硬质景观的设计与建设[J].中外建筑,1999(2):5.[8]叶迎君现代居住区硬质景观规划设计[J].住宅科技,2001,(2:)14[9]廖秋林.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处,2005.139-277.[10]孙成仁.广场设计的后现代语汇[J].规划师,1998,(1):81.
作者简介:朱明,女(1980.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胡希军,男(1964.6-),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熊辉,女(1982.9-),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推荐阅读:
我国现代园林中材料的运用与发展
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分析及处理
泵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及裂缝处理
浅谈淤泥质软土地基处理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s://bid.lcyff/#/?source=bdzd
高人指点!!!建筑中的名词解释:“定位轴线” “材料找坡” 和 “文脉”*******!!!!!
这三个词的涵盖范围离得可真远。
定位轴线
是确定主要结构或构件的位置及标志尺寸的基线,是定位、放线的重要依据。分为横轴线、纵轴线和附加轴线。
材料找坡
材料找坡是指屋顶坡度由垫坡材料形成。平屋顶材料找坡宜为2%~3%。
文脉
文脉——城市记忆的延续
简介: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我们的城市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一些有意义的传统生活场景被破坏,城市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文脉,被成片、成街、成坊地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难道我们的城市发展到只有依靠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去寻找那曾经的记忆不可了吗?其实,“立新”不必“破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文脉,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
文脉与城市
文脉(Context)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它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从狭义上解释即“一种文化的脉络”,美国人类学艾尔弗内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柯亨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克拉柯亨把“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
城市是历史形成的,从认识史的角度考察,城市是社会文化的荟萃,建筑精华的钟集,科学技术的结晶。英国著名“史前”学者戈登·柴尔德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金属)工具并列。对于城市建筑的探究,无疑需要以文化的脉络为背景。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习俗的不同,环境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形成这个城市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建筑式样,也就形成了其独有的城市形象。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城市的形象可能带来走向趋同的一面,文脉又让我们不时从民族、地域中寻找文化的亮点,如果我们对城市历史建筑仅仅处于维持状态,它仍像一个僵化的躯壳,它的光辉只会逐渐地减损、消失,这种保护也只是维持一种自然的衰败,实际上我们可以用一种积极变换角度的思维过程——在历史环境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建筑以新的内涵,使新老建筑协调共生,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
文脉与后现代建筑
对文脉问题的认识,早已有之,并可以追溯到前工业时代甚至古希腊时期。文脉思想真正被正式提出,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是随着后现代建筑的出现而出现的。
后现代建筑注意到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过分强调对象本身,而不注意对象彼此之间的关联和脉络,缺乏对城市文脉的理解。建筑上表现为:国际式风格千篇一律的方盒子超然于历史性和地方性之上,只具有技术语义和少量的功能语义,没有思索回味的余地,导致了环境的冷漠和乏味,致使工业城市陷于一片混乱之中。为此,后现代建筑试图恢复原有城市的秩序和精神,重建失去的城市结构和文化,从理论到实践积极探索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新的语言模式和新的发展方向。他们主张:从传统化、地方化、民间化的内容和形式(即文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并从中激活创作灵感,将历史的片段、传统的语汇运用于建筑创作中,但又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带有明显的“现代意识”,经过撷取、改造、移植等创作手段来实现新的创作过程,使建筑的传统和文化与当代社会有机结合,并为当代人所接受。
在此提到后现代主义,只不过是想从建筑语言的角度把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认知引入对城市记忆延续的思考中,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潮背后由时代性和地域性所确定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方法,结合我们身边以有的成功实例,使它有效地参与当代城市建设的重构中。
文脉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多年来一直是设计关注的焦点。其实,从语言学的观点看,这一矛盾就是语言的稳定性和变易性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者在形式设计上的得失成败取决于所掌握“词汇”的丰富程度和运用“语法”的熟练程度。设计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他人真正理解,就必须选择恰当的“词”并遵守一定的“语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者只能墨守成规,毫无个人的建树。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个别新的符号,或者有意识的改变符号间的一些常规组合关系,创造出新颖动人的作品,这也就是设计上的创新。
撷取 城市要发展,就会有新的建筑产生。然而在“词汇”和“语法”趋于统一的态势中,文脉可以让我们不时从传统化、地方化、民间化的内容和形式中找到自己文化的亮点。一个民族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习俗的不同,环境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就像口语中的方言一样,设计者巧妙地注入这种“乡音”可以加强环境的历史连续感和乡土气息,增强环境语言的感染力。上海的金茂大厦就是从传统中提取满足现代生活的空间结构。金茂大厦塔楼平面双轴对称,提炼“塔”的形意,外形柔和的阶梯韵律,勾出了刚劲有力的轮廓线。其应用高技术手段来表现的中国古塔的韵律是那么的惟妙惟肖避开了从形式、空间层面上的具象承传,而从更深层的文化美学上去寻找交融点,用技术与手法来表现地域文化的精髓。从建筑布局和细部处理等多个方面都可以看到一些传统建筑形态语言运用与变异,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下拥有了新的活力。在此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对传统文脉的发展。
移植 新建筑的产生难道就必须付出旧建筑消亡的代价吗?其实,“立新”不必“破旧”,关键在于如何将简约而又复杂的语义,以传统而又时尚的语构,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从而创造出个性化、人文化的全新设计符号。 “新天地”项目是位于上海市兴业路黄陂路、一大会址的周边地区。“会址”对面的南地块,设计为不高的现代建筑,其间点缀一些保留的传统建筑,与“会址”相协调。而“会址”所在的北地块,则大片地保留了里弄的格局,精心保留和修复了石库门建筑外观立面、细部和里弄空间的尺度,对建筑内部则作了较大的改造,以适应办公、商业、居住、餐饮和等现代生活形态。设计师在此只不过象医生一般将新“的器官”移植给“垂死的躯体”使其获得新生。其实,在上海这个东西方文化冲击的大都市里,传统的里弄生活形态从来没有死过,“新天地”给予它的只是合理的变化和延续,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索与启示。
改造 在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事物难以引起足够的注意和兴趣情况下,将一些常见的符号变形、分裂,或者把代码编制顺序加以改变,就可以起到引人注目、发人深省,加强环境语言的信息传递的作用。符号像文字语言一样,既根于往昔的经验,又与飞速发展着的社会相联系,新的功能、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召唤着新的思想。怎样使环境既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又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粤中造船厂旧址或许可以告诉我们些什么。在旧造船厂到公园的质变过程里,设计师首先保留了如:多个不同时代的船坞、厂房、水塔、龙门吊、铁轨、烟囱等历史的与时间的积淀,然后进行修饰和改造,包括增或减的设计,最后以创造新的语言和形式,更艺术地显现作为城市记忆的旧船厂近半个世纪的经历,更充分的满足了作为公园的新的功能要求。或许当你游弋于中山岐江公园感受到的不仅仅再是设计师对公园的规划的处心积虑,或许更多的是那段可歌可泣的城市精神的再生。粤中造船厂热火朝天为革命的场景精神在重现,城市记忆在发展中延续。
对于文脉的思考
城市记忆的延续,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建筑创作中富有挑战意义的命题。这项工作不仅仅意味这要探究历史而且意味着在历史环境中注入新的生命。形式的模仿是以新的形式的自我消失来获得协调,但新形式的自我消失并不意味着对历史的尊重。历史遗留下来的旧建筑的价值在于它距当今时代的时间。形式的模仿只能含糊或抹杀时间,没有时间差也就无所谓价值得体现。环视一下我们周围的现状,不乏“地道式模仿”、“改良式模仿”以及“符号的演义”等众多作品,这些作品中,新的设计丧失了自身的形式特点,协调被看成创造的目的,而模仿几乎成为获取协调的必由之路。面对现实深感我们在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和在传统环境中添加新建筑设计中应该加强三方面的探讨。
首先是对符号的意义和功能的思考。一般来说,在文化活动中人们所受到的限制是符号方面的限制,不是人们驾驭符号,而是符号驾驭人。而所谓精通文化,在符号层面上起码应该做到娴熟地操作构成该文化符号系统而不是符号本身,并把新的经验和见识编织到符号中去。其实符号本身也在发生变化,而有关文化的继承和革新的奥秘就在这变异之中。
其次是对现代建筑语言的深刻认识,现代建筑语言是基于建筑设计的理论和建筑材料及手段为基础的空间语言。它的形式语言不是符号,而是建构建筑形体和空间的手段。成熟的设计行为必定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支持,就新老建筑协调而言,首要的任务是剖析历史,知识是对已定论的建筑事实的认知包括历史文化,因此涉及历史建筑的创作必须是再认识历史的过程,重新寻求空间、环境、技术概念等不和协因素间可对话的媒介,以本质新与旧的统一作为出发点开拓共生的理念,共生不仅能最大限度地真实地保留旧建筑,同时利用新设计中的现代材料及手段的对比,更大限度地用时间差来表现老建筑悠久的历史,城市的文化。
记忆的延续不是依靠某一人或一部分人的努力就得以延续的,还需要靠全民的共同创造,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仅再是建筑或城市本身,而是超越建筑物质本身的需要,创造能产生共鸣的精神世界——文化,这或许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
结 语
现代化是否一定以切断历史为代价?彻底地破旧立新是否就是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新的城市建设是否一定不能容忍旧建筑的存在?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是否真的不在需要看到历史的遗存?人的生命需要相同的血脉得以延续,城市的延续也需要其独有的“血脉”使其永生。我们的城市在进步的同时已经丢失了太多的东西,我们不能留给后人一个被切断的历史。这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思考,在历史文脉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城市以新的内涵,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